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建盏文化-正文

以史为鉴,从建窑兴衰史说起(一)

“建窑”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载:“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 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遗址坐落在今福建闽北的建阳市东北境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南部与建瓯市接壤。建阳水吉因隶属于建瓯,而建瓯在唐以后曾改为 “建州”、“建宁”,并成为福建闽北地区的州郡治所。而我国唐宋时期的瓷窑,一般以所在的州、县命名,所以建窑就是当时的建州窑。简称建窑。现就考古材料 和文献资料对建窑的发展历程做一简要的介绍。

以史为鉴,从建窑兴衰史说起(一) - 第1张

一.创烧时期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在芦花坪窑址堆积的第三层发现的最早一批瓷器残片是青黄釉器,被黑釉瓷和青釉瓷所叠压,除同出一些托座(即托烧窑具)、釉陶器和陶器外,再没有夹杂其它遗物。所以,从地层关系看,认为它的烧造年代是建窑早期烧制的一种产品。

以史为鉴,从建窑兴衰史说起(一) - 第2张

从 这批青黄釉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看,其时代特色非常的明显。青黄釉碗、碟、盏的形制,一般是敞口外撇,敞口微敛,敛口,有的边唇以下外凹内凸,圈足矮且宽, 而稍外撇,也有平底或卧足。从形制看,都是浅形器。器底中心都留有支烧痕迹,支钉一般是5~7个不等。器内底心凸起或压印一圆圈。釉色青中闪黄(或泛 黄),内外施釉,底腹无釉,釉层薄,呈细小开片,大都已脱落。胎质粗而松,且较轻,作灰色,火候低,瓷化程度差,敲之没有清脆声响,器物内外素面无纹饰, 有的外腹壁压印五条凹线纹,或内腹壁凸起五条线,有到口沿或不到口沿两种,呈圆口或作花瓣口。烧造方法为托座支撑叠烧,亦即支烧。总之,上述这些器物的特 征,都是体现了早期青黄釉所具有的风格。

以史为鉴,从建窑兴衰史说起(一) - 第3张

这批青黄釉器与闽北建瓯县唐宋墓葬出土的青黄 釉碗和青黄釉碟形制、釉色和胎质都非常的相似。与芦花坪窑址第二层出土的青釉器以及本省其他窑址出土的青釉器,无论是从形制、釉色,还是纹饰到胎骨都有着 明显的区别,可以充分说明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两种作品,因此,我们初步设想这批青黄釉的烧制年代,其下限应该是北宋初年,上限则可能是晚唐、五代之际。

以史为鉴,从建窑兴衰史说起(一) - 第4张

在 1991—1992年发掘的建阳县庵尾山窑址出土了荷花口碗、碟、盘口壶、执壶、多嘴罐等器型,均见于福建地区发现的晚唐墓葬中,碗、碟、罐类器物的形 制、制作工艺和釉下褐斑的装饰手法以及装烧方法等,均与建阳将口唐窑的同类产品相似。Y8和Y10在窑壁内面上保存有竹木痕迹、窑壁的建筑材料是用土坯和 白色土块,以及Y8有三层窑壁等现象均与建阳将口唐窑的情况类同,说明二者有着相同的窑炉构筑工艺和维修技法。此外,庵尾山窑址也以窑炉长度见称,三座龙 窑残长均在70米以上,超过了将口窑的长度。因此,庵尾山窑址的青瓷及其窑炉的时代上限可至晚唐,下限当在五代。

以史为鉴,从建窑兴衰史说起(一) - 第5张

以上两个直接的考古证据,可以很充分得表明建窑的创烧年代应该是晚唐至五代时期。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