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金黑釉油滴(三)

油滴釉作品自唐代定窑偶然出现以来,南北许多窑口都有烧造,但是产量极为稀少,很有可能还是一种偶然性的产品,而非已被掌握了的必然产品,不然就是古人不太喜欢这种“油滴”?没有得到空前的发展,但凡能有点艺术品位、审美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美,为什么没有被宋徽宗看中?一是宋徽宗没有机缘看到,二是这些“油滴”都是南宋以后之物,尤其是建阳窑都是南宋的作品,这种偶然性的作品不被世人看好,只有“好稀”的‘怪人’才能品味到它的内在之美。

浅谈宋、金黑釉油滴(三) - 第1张

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在唐代中、晚期建阳窑就已经烧造瓷器,以青瓷釉为主,多以青中泛黄、青中泛灰的不稳定釉色,外壁施釉不及底,呈细小开片,胎釉烧结不佳,有脱釉现象。黑釉始烧于十世纪中、后期,产品胎釉皆薄,胎色灰黑,釉色黑褐、酱黑,光素无文。北宋晚期开始烧造厚胎、厚釉的“兔毫釉”建盏。建盏,是指北宋末以来在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池中村一带烧造的黑釉茶盏,窑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处,建盏的釉料独特,在烧制过程中因釉料、火候的不同,而成品的釉面呈现兔毫状、油滴及曜变状高温窑变反应,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盏的斑纹和肌理由内而外焕发,深邃迷人,充满魅力。

浅谈宋、金黑釉油滴(三) - 第2张

建盏的“油滴釉”是从釉内经高温烧造浮现于釉表,含铁元素分离的自然效果。是烧造最著名的“兔毫釉”而未能达到时间、炉温或因某种特殊原因而形成的‘不成功兔毫釉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推手宋徽宗欣赏“兔毫釉”,上行下效,文人雅士无不追捧,窑工们便全力烧造“兔毫釉”,虽然兔毫釉在晚唐的定窑还只是一种偶然,传到了水吉镇适应了水土,从偶然便成了必然,当然了,在烧造过程中也少不了出现意外,“油滴”就是烧造兔毫釉中的意外,为什么那么美丽斑斓、五光十色的矅变釉没有打动宋徽宗的心呢?却在南宋以后悉数流入日本?

浅谈宋、金黑釉油滴(三) - 第3张

这里面的原由就是“油滴釉”是烧造“兔毫釉”时不成功的‘次品’!“油滴釉”出炉时并没有那些让人羡慕的耀眼光芒,只是没有成功拉出丝的理想效果,呈现‘斑斓’牛皮癣似的不起眼的斑点,我们设想一下,成为日本国宝的矅变盏,如果没有那璀璨的光环,还不就像‘瘌痢头’一样的平庸丑陋吗?通常窑工们无暇顾及,当做‘废品’丢弃在一旁,后被天目山的僧侣发现并拾得带回山中喝茶,时间的磨砺、茶水的滋养,慢慢焕发出了耀眼的彩荤,那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潜在魅力(很多黑釉都有这种潜力)。

浅谈宋、金黑釉油滴(三) - 第4张

天目山历来与印度、东亚各国佛事往来频繁,也为日本临济宗永源寺中兴的发祥地。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禅师继位,“始惟百僧,后盈千数。一批又一批高僧前来参拜学习。十三世纪初,就有高丽、蒙古、南韶、暹罗、天竺等僧侣到此,更常有日本佛教团体来天目山参佛寻祖,偶然的机遇那被僧侣带回山上的不成功的“兔毫釉”被日本僧人发现,并爱不释手,几经周折这些不起眼的‘烂疮斑驳’的、不成功的兔毫盏都被日本僧人带回日本,那五光十色耀眼彩虹应该是在南宋中、晚期渐渐显现出来的,所有够滋润的黑釉上面经过岁月的氧化、侵蚀、茶叶的滋养都有不同程度的“蓝光”,那是岁月留在黑釉表面的‘包浆’,随着时间和保存情况的不同,这种‘蓝光’慢慢会增长和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彩虹,被日本人称之“碗中宇宙”,其实油滴是在烧成一定温度时浮现于釉表,如果持续时间长了,聚集在釉表的“红油滴”、“银油滴”就会开始流动形成丝丝条状“兔毫釉”,油滴就是还没有形成流动拉丝时候急速遇冷,因此固定在釉表,我们通过建阳地区出土的残片可以清楚地看出“油滴”向“兔毫”转变的成因,当然,不是所有的都能出彩荤。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