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李达先生简介

1955年生 福建莆田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1996年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硅酸监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分别载文高度评价李达先生研究成果

1997年 作品《油滴建盏》选为国务院紫光阁收藏陈设品。作品《油滴建盏》《油滴盏》《兔毫建盏》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1998年 《陶瓷学报》发表论文《论鹧鸪斑建盏》

2002年 作品《油滴建盏》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

2003年 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被誉为当代中国陶瓷科学和艺术新领域的开拓者

2005年 《收藏家》发表论文《宋代油滴茶盏鉴赏》 2007年 《收藏家》发表论文《建盏鉴赏》

2008年 《收藏家》发表论文《建盏揭秘》

中国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建窑茶盏名贵品种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釉色绀黑,釉面斑纹奇妙自然备受茶家青睐,北宋帝皇把它作为御前隆重赐茶专用茶盏.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和建盏结下不解之缘.建盏珍品烧制难度极大,数量十分稀少,是驰名中外的稀世宝物,历来为收藏家所珍爱,数件绝品被日本藏为国宝。

李达先生作为建盏界的泰山北斗,集建盏理论和实践之大家。 李达老师为人非常低调,不愿意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从不让人拍照,不希望经销商对他做过多的宣传,李达主要也因为其建盏作品也比较少,李达师傅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李达论建盏

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地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兔毫盏是建窑主打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

鹧鸪斑盏是建盏珍品,产量稀少,其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它也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

曜变盏是建窑的特异产品,非常难得,极为珍贵,它的主要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建盏之所以受到茶家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釉面斑纹。如果没有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釉色再黑,建盏也不会有太大特色。建盏的制作工艺就是围绕着斑纹进行,建窑的兴衰和它留给后人的许多难解之迷,都隐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斑纹之中。

建盏的釉面斑纹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现代有些涉足者见到斑纹有点异样的,就凭感觉起一个名称,致使建盏品名越来越多。例如,(图4)所示的建盏,有专家发表的文章中就有三种名称:鹧鸪斑,铁锈斑,毫变盏。另有一本鉴赏书还出现“类鹧鸪斑曜变”等等许多新名,其实鹧鸪斑与曜变是两个不同品种,鹧鸪斑之名来自中国,曜变之名出于日本,把不同品种且异域的名称交叉组合,似为不妥。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识别建盏的釉面斑纹,不能简单地认为毫变盏就是釉面条纹特殊的建盏,并因此把粗条纹的铁锈斑盏或条纹色彩有些特别的兔毫盏,甚至把有脱釉缺陷的兔毫盏(图5)都当成毫变盏。笔者认为,中国宋代所称的“毫变”、“异毫”与日本所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正确理解“毫变”这个名称,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1)毫变盏是建窑宝物

中国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谟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祝穆是南宋歙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极难得且价格昂贵,非宝莫属。

日本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文献是《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东山御物)进行评鉴的记录。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将军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书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况如下。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中日两国古代有关记载,毫变和曜变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2)要深入理解“毫变”的含义

建窑的主打产品(占98%以上)是兔毫盏,“毫变”隐义是主打产品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异毫”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现在“窑变”这个名称也被滥用了,窑变原指窑中之宝,现在把说不清的釉色都称窑变,反正好歹都是窑里变出来的。

(3)要考虑与社会沟通

毫变盏与兔毫盏的特征要有明显区别。如果是兔毫盏中的某一种,就很难与社会沟通,因为条纹的变异程度难以界定。“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形状变异或色彩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曜变。

在《陶瓷学报》98年2期发表的《论鹧鸪斑建盏》一文中对鹧鸪斑等名称问题作过详细论述,本文的重点是鉴赏,对名称问题不再赘述,但希望通过鉴赏进一步认识建盏名称。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兔毫、鹧鸪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痕迹。这些建盏制作工艺难度大,艺术品位高。

而黑釉白斑盏(图6)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制作工艺难度小。还有铁锈斑盏(图4),虽然斑纹是由氧化铁晶体构成,但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后两者斑纹的外表很艳丽,但艺术效果显得单调呆板,谈不上奇妙自然,其本质与兔毫、鹧鸪斑、曜变不同,它们不能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称不上建盏珍品。建窑还有许多纯黑釉盏和杂色釉盏,这些建盏大都是烧兔毫、鹧鸪斑、曜变时留下的失败的作品,没有多少惊奇之处,也无法把它们和宝物划等号。

李达-建盏的开拓者 藏在深处的无形之美——李达鹧鸪斑建盏

 

收藏交流建盏,请添加建盏仙子个人微信号:18094159007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