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仙子茗茶-正文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茶器的釉色、纹理、造型及及其与点茶的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于茶盏的色与纹,“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关于茶盏的造型,“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可见,茶盏的口与足、宽度与深度对点茶十分重要。根据茶量的多少,要使用不同大小的茶盏。综观建盏的造型,基本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状,但在局部又有所不同。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赵佶的关注点,宋代建窑的黑釉碗盏按照造型来分,主要有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以束口型和敛口型数量最多。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 第1张

a、敛口型

由于点茶需要七次注汤,并不停地搅动击拂茶汤,在点注时,敛口碗内敛的口沿则能起到防止茶汤外溅的作用。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 第2张

b、束口型

黑釉束口型茶盏是建窑的陶瓷艺人根据点茶的实际需要所创新制作的独特造型。早在唐代就制作有类似束口形制的碗,但这种形制的碗在以煎茶法为主流的唐代没有引起茶人的注意。到了以点茶法为主流的宋代,建窑工匠针对点茶的需要,对其造型进行了改进,并与各种流光异彩的黑釉相结合,使束口碗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茶人的心爱之物。

束口碗在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束成的一周凸圈,起到了衡量注汤多少的标注注水线的作用,经由视觉感官传达给点茶者,显而易见,十分方便,因此深受茶人欢迎。各种花色黑釉均有制作。

敛口碗和束口碗是从斗茶的实际操作需要出发而设计制作的,撇口碗和敞口碗则更多地是从茶人吃茶的使用需要而制作的。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 第3张

c、撇口型和敞口型

撇口碗口沿外撇,器壁由底至口逐渐侈张,形如喇叭状,亦有深、浅腹两种形式。撇口碗也是宋代建盏采用较多的形式,建窑大型敞口碗出土不多,中、小型敞口碗较多。当然,这四种形式的碗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碗是融合了两式碗的造型特征兼而有之,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点茶需七次受汤乃成,然后要观察茶色和咬盏的情况来判定胜负,这样就难免存在“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宋徽宗《大观茶论》)的问题,这就要求盏的大小要能受七汤而适量,盏的高度又要以便于观察茶色为宜,盏口还要不碍击拂,这个标准具体到每只大小不同的盏,就很难把握。建窑的工匠们经过反复实践,终于确定了达到这一要求的盏口与盏高的最佳比例为二比一,从而使点茶与观茶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指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也就是说,在点茶之前,必须用热水烫盏,使茶盏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才能使茶乳浮涌,并咬盏持久,水痕晚现,这正是斗茶的“斗点”和判定胜负的重要标准,宋代茶人十分看重。建盏胎釉厚重,熁盏后不易冷却,而且建盏采用含铁质较多的砂质瓷矿土,胎质粗而坚实,可以增强隔热的效果,既能防止烫指,又能保持茶盏和茶汤的温度,可谓两全其美。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 第4张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 第5张

宋朝的茶具文化:盏托

自茶托出现以来,一直是茶人喜爱的茶器,不论饮茶方式怎样变化,但有碗、盏、杯等,皆可用托子。茶托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瓷器、漆器等,造型也是花样倍出。精美的盏托增添了茗饮的情趣,唐代盏托最主要的使用功能在于避免烫指。宋代茶盏为宽口小足型,而且宋代点茶要七次点汤击拂乃成,盏足太小,稳定性弱,配以盏托使用则增强了稳定性,没有倾倒之虞,可放心点茶。。宋代漆盏托多为朱红色。

根据不同造型及承嵌茶盏的不同方式,宋代的盏托大致可分为托心下凹式、圆柱上凸式、碗形托圈式(含中空式)等。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 - 第6张

总的来说,不管是加高托圈、托座,还是减低盘心,虽然一加一减看似简单,但古代制瓷艺人那丰富的造型设计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已然在其中了。茶人在吃茶时手捧盏托,如花叶举举,更加优雅而富有情趣。

无论是作茶瓶还是酒注,早期的注子多口广,流短嘴粗,腹部硕大,把柄宽扁,体形浑圆,粗大稳重,重心在下部。但到了唐晚期、五代,注子的造型有了显著的改变,小喇叭口,颈部变细,腹作拉长的椭圆形,有的还有内凹的瓜棱直线,加强了修长的感觉,流逐渐呈细长的圆管状,注装、倾倒都十分方便,秀丽颀美。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