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盏一握待松风

中国人开始饮茶的确切时间并不可考。对于茶叶的饮用大致是从西南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及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历史上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改变过三次。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事就开始普及了。南北朝的张揖在 《广雅》中写到:“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mào 扫取)之。”这个时候的饮茶是一种煮叶而饮的炊煮方式。

唐代饮茶之风兴起,陆羽《茶经》的问世,系统地总结了茶叶的采制过程、茶具使用和饮用经验,堪称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历代茶书皆以此书为考。

陆羽在《茶经》里对于唐人煮茶有具体描述: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初沸,则水合量……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笑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遗址出土的茶具,均是用名贵的金银器所做。根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碑记载:

僖宗供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二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

入宋以后盛行“斗茶”,使饮茶具备了一种超乎止渴作用的风雅价值。宋人改将茶末置于茶盏,以茶瓶注汤点啜,故称“点茶”。宋代文人蔡襄所著《茶录》论及饮茶需具备色香味,并列举九种茶器,传世宋代茶器中以建盏最为著名。

观复博物馆藏

至少在元代的时候游牧民族就喜欢喝散茶了,直到现在少数民族牧区还是有喝奶茶的习惯。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团茶,改制芽茶。

《明太祖实录》:“庚子诏。建宁岁贡上供茶,听茶户采进,有司勿与。勅天下产茶去处,岁贡皆有定额。而建宁茶品为上,其所进者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大小龙团。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俾专事采植。既而有司恐其后时,常遣人督之,茶户畏其逼迫,往往纳赂,上闻之,故有是命。”

对于朱元璋“改团为散”的政令执行的最好的是他的儿子朱权。朱权对政治没什么兴趣,一心向往闲云野鹤的艺术生活。在他诸多的艺术创作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他撰写的《茶谱》,其中把如何喝散茶的方法描述得十分清楚,对后世的茶文化颇具贡献。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