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从功能到审美,建盏经历了哪些转变?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地处闽北的建窑建盏在宋代曾经经历了一段辉煌历程,还流传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深受喜爱。南平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近年来,建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窑建盏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建盏留给我们的是斗茶的记忆,是精湛技艺的传承,建盏的传承体现着从功能到审美的转变。

一、建盏的现代意义和休闲文化

在现代社会里,休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借助休闲得以将日常平凡的生活提升至精神层面,盖尼·巴米尔和巴拉斯·巴米尔指出:“休闲,是一切人类行为的目标所在。”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休闲成为现代人放松身体、愉悦精神的载体,而休闲产业发展要求对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建盏所代表的斗茶文化作为宋代乡间士人、在朝文人共同推崇的休闲方式,也就成为现代人追忆传统文明、共建现代休闲审美家园的选择。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行进,人们处在物质发达的社会中。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的:“虽然我们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舒适,但同时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糟糕和更感到令人苦恼。”在大众文化流行的现代生活里,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常常使人们将人生目标和幸福都倾注在物质中,身心受物的控制,成为物的奴隶,人的解放似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话题。马尔库塞说:“人的解放并非物质层面的解放,经济学的解放并不等于哲学—文化的解放,理性的自由并不等于感性的幸福。人的结果的根本标志和现实途径,便是以艺术—文化为手段对心理—本能压抑的消除。”

虽然,建盏所代表的斗茶文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成为久远的过去,但我们追忆古人的优雅生活,在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找寻渐行渐远的浪漫生活,找寻迷失已久的审美意趣时,建盏无疑在现代与古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为重新认识历史上形成的格物致知精神设定了路径,也为建造美丽的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二、灵魂与情感的散步:转化中的传承

建盏作为现代休闲社会的地方文化元素,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脱颖而出,这是由它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所决定的。作为斗茶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前,主要是当地人和历史学家对它感兴趣。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众多来自远方的游客,而历史文化,不仅仅只是让旅游者进行想象,而是让他们实际体验那些与过去的生活十分相似的东西。

关于斗茶的诗文,有唐人冯贽在《记事珠·茗战》中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诗人杨万里《陈骞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鹧鸪斑面云荧字,兔褐瓯心雪作泓。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与浦城籍的同僚章岷斗茶时写道:“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北宋点茶好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以很长的篇幅生动叙述了点茶的过程,道出了点茶法的奥妙。在这些诗文中,对建盏和茶的形色味进行诸多描写,这些描写向人们展示了宋代当朝天子、在朝名臣、文人雅士、乡野平民对建盏所代表的斗茶文化的推崇、赞扬,斗茶似乎成了全民参与的有闲生活象征。这与现代社会中对休闲的重视、肯定、提倡是能产生共鸣的。

目前建盏符号在现代茶具、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比比皆是,从喝茶的茶盏到茶壶、茶罐甚至是茶楼里的现代陶艺,从釉色到造型都让人们能够体会出宋代建盏的风格、宋代文化风尚、审美情趣及其和谐内涵。抑扬顿挫、细腻婉约的宋词;出神入化、归隐田园的宋画;凭栏怀古、嘈嘈切切的宋歌,高雅得几入巅峰的宋代文化,充满了理性的洒脱与人工的自然,使日常器用的建盏茶碗印上了鲜明的文人气息。在现代,国民素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民正逐步步入有闲文化社会,建盏斗茶活动中体现的全民性、娱乐性、艺术性,使现代人透过传统艺术找到了灵魂与情感的结合,并在建盏符号再运用的器物上体验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使由泡茶方法改变而导致的遗失的斗茶精神在现代实现了重生。对现代人在休闲活动中所倡导的“生活有文化”“思维有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民族审美的回忆:完形结构的审美积淀

建盏作为宋代流行朝野的斗茶器具,不仅引起了当时其它窑厂的仿制,而且还对海外窑厂的瓷器烧制发生了很大影响(如日本的濑户烧、美浓烧、有田烧等)。建盏凝聚着的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力,它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现象,而绝非是单个人对它的喜爱之情。从现存大量的诗词中对建盏、茶的描写,可佐证建盏这一器形所具有的形式美,如浑厚古朴的造型、自然多变的釉色、美妙奇特的花纹、夸张的器形比例、独特的烧制工艺等。

根据审美积淀的观点,建盏正是因为其象征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容而使人们感到美。建盏之美不仅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还包括工艺美。在宋代的广泛流行中,建盏已经经过人的抽象概括形成一种美的样式,由于有众多的中介环节(如建盏制造者、使用者以及称颂者),使人们对建盏这一样式形成了全民族的审美形式。从北宋建窑兴盛时,当时的各大窑口争相模仿烧制建盏或黑盏可看出,建盏经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将内容凝结在形式中,并形成一个“审美链”。

当人们穿越千年的阻隔,再次审视建盏以及建盏符号时,是超越千年的对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美的能力的凝神观望,是对建盏象征着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崇拜的确证,是内容在形式中的凝结,是展现着制瓷艺术的民族炫耀,是对以宋代精致、奢华生活为代表的新兴阶层生活方式的回顾。这样,建盏就从物的功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从内容转化为形式,从功能到审美,转化为中国人身上汩汩流淌的血液,即穿越千年不愿舍弃的审美积淀。当我们透过建盏以及建盏符号再次进行审美时,更多的是完成中国人内心中的一种完形结构,即作为世界产茶、制茶、销茶、消费茶的国家,我们对有关茶的任何器物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民族记忆,正如 china 和中国之间的指代关系一样,是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四、情操智慧寄托和视觉化形象狂欢

以建盏为符号的斗茶活动,在宋代实际生活中发展成了两种主要的饮茶形式:一为斗茶,“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二是比斗茶难度更大的“分茶”之戏。“分茶”又称“茶百戏”。宋初陶谷《清异录》中的“生成盏”和“茶百戏”条,介绍了当时通过点注茶汤来幻化书法、丹青的分茶游戏。在宋代城市繁荣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背景下,以新兴的市民阶层为对象,将单一的品茗活动,通过不同文化修养的参与者,将诗、画入茶,融技巧性、游戏性、娱乐性为一体,成为人们闲暇时间雅俗共赏、娱乐消遣的游艺活动。

建盏作为“幻化物象”“盏里丹青”的独特载体,将不同阶层的人的“借物言志”“艺术创作”立时及地的呈现,将茶盏的“碗口圆形”转化为呈现艺术画面的“画布圆形”,使建盏器形所承载的圆形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提升,融艺术创作的视觉性、思想性于感官品茗活动中,丰富了建盏的精神内涵。透过这一独特的茶器人们可以看到,建盏不仅体现了民间艺人精湛的制作工艺,还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讲究生活品质、讲究生活情趣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古人的情操与智慧。

根据德波的“景象社会”理论,现代社会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形成了视觉文化的消费时代,即已经从“机械复制”走到了“模拟仿像”的时代,图像正占据着我们的生活,以建盏为代表符号的“斗茶”活动,以新兴市民阶层为对象的主体定位,和现代社会逐渐兴起的中产阶级具有某种通约性。

所以,建盏文化的再度兴起,正是一种消费时代的视觉化形象狂欢。因为民间文化的形象狂欢具有全民性和广泛参与性,在武夷山———一个因茶而闻名的城市,每年的茶叶博览会为全民的参与狂欢提供了条件,来自各地的名茶、精美的茶具,以及关注、消费茶叶的人们都在这一景观进行集体狂欢。

建盏造型朴素自然,沉稳厚重,看上去十分普通,与那些色彩华丽、造型精巧的茶器比起来,犹如山中老翁与城里佳丽,有着几分土气,乍看绝不会马上入眼。但当你阅尽无数风光、看过无数繁华后,会发现建盏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朴素、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完全是一副禅者本色,像那历经尘世浮华的隐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派自在安详之态。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