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建盏知识-正文

原来“厚黑学”来自于建盏

刻意使茶水产生大量泡沫的,是宋徽宗喜欢的沏法:将茶末放入茶盏后,第一汤从茶盏边上轻轻注入,用“茶筅”慢慢搅动,渐加击拂,茶溲成,宛如馒头发面状态。接着第二汤自茶面注入,如画圆圈似的,动作要迅速,然后用力击拂,色泽渐开,出现如细珠似的泡泡。第三汤和第二汤同量注入,逐渐加重击拂,出现如粟粒又似蟹眼一样的细沫,茶色也出来了六七分。这样,注入第四汤,第五汤,第六汤,到注入第七汤时要看茶的浓度有所增减,正好则止。至此如雾一样的乳沫汹涌而起,溢于茶盏,凝固于周围而不动,这叫“咬盏”。一盏茶里的奇观,几乎与泰山日出,黄山云雾这样的自然奇观异曲同工。
  • 所属分类:建盏文化

建盏,虽为人工烧制,可是却看天意,建盏的两大特点

一为“黑”,二为“厚”

建盏,虽为人工烧制,可是却看天意。同一种釉、同样的胎土、同一座窑口烧制出的建盏却千差万别,形成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各类变化。宋徽宗对于兔毫盏的要求极高,“盏色青黑、玉毫条达”,可是他却不知,烧制如此上品兔毫,不是单靠人力可以完成的。而谈到油滴、甚至曜变,那烧成的温度范围,比兔毫更窄,所以更加难以烧制。

原来“厚黑学”来自于建盏 - 第1张

我们都知道,建盏的两大特点,一为“黑”,二为“厚”。

谈到“黑”,不得不谈起宋代人的饮茶方式。在当时,不但茶叶贵白色,茶水也要鲜白才好。根据茶水表面有没有白色泡沫,在饮茶之法登峰造极的宋代有两种主要的沏茶方法。

没有泡沫的是蔡襄在《茶录》里记载的:先将团茶碾成细末,用茶匙取末茶一钱七放入茶盏,注入汤,搅拌均匀,再添加沸水,环回击拂。茶水量约茶盏的四成,茶表面颜色鲜白,细沫完全融于汤中,茶粘着于茶盏,不见水痕,这就证明茶芽嫩软,粉末轻细,是最好的茶。

刻意使茶水产生大量泡沫的,是宋徽宗喜欢的沏法:将茶末放入茶盏后,第一汤从茶盏边上轻轻注入,用“茶筅”慢慢搅动,渐加击拂,茶溲成,宛如馒头发面状态。接着第二汤自茶面注入,如画圆圈似的,动作要迅速,然后用力击拂,色泽渐开,出现如细珠似的泡泡。第三汤和第二汤同量注入,逐渐加重击拂,出现如粟粒又似蟹眼一样的细沫,茶色也出来了六七分。这样,注入第四汤,第五汤,第六汤,到注入第七汤时要看茶的浓度有所增减,正好则止。至此如雾一样的乳沫汹涌而起,溢于茶盏,凝固于周围而不动,这叫“咬盏”。一盏茶里的奇观,几乎与泰山日出,黄山云雾这样的自然奇观异曲同工。

其实不论是何种沏茶方法,都可以体现出建盏“黑”的重要性,其他盏“或色紫,皆不及也”。

原来“厚黑学”来自于建盏 - 第2张

谈到“厚”,可能有的盏友会说了,“建盏还是做的越厚越好”,其实现在也有不少建盏工艺师把建盏作品做的极厚,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宋人蔡襄在所著《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当然,不排除有的盏友“尚厚”,而且是越厚越好,这属个人审美咯。如同宋代,蔡襄尚厚,拥趸甚众,同时代亦有人尚薄。而且蔡襄所言,也是“微厚”,不是“极厚”。建盏胎厚,不但能保温,便于较长时间观察茶色,更便于用烘烤的方法加热。没错,建盏微厚,便于茶汤“久热难冷”,可是现在还有几个人“熁盏”了?(熁”(音xié),意为烘烤!)

原来“厚黑学”来自于建盏 - 第3张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原来“厚黑学”来自于建盏 -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