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建盏知识-正文

无形之形 | 建盏釉色斑纹的深层奥秘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建窑曜变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曜变盏▲银鹧鸪斑

撰文 /   ©  李达 编辑 /   ©  燕谈 图片数:30,字数:4500,阅读约需12分钟。 建盏斑纹有“疏密捭阖”者,有“漂浮聚散”者,有“无形无状、超然物外”者,是建盏胎釉在高温高还原气氛下剧变的结果。其外形看似不变,细看却藏有万变,形神兼备。有道是“一盏一世界”,建盏烧制过程蕴含自然之道,变幻无限层次与色彩,是土与火艺术的传神之变。    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艺术。其斑纹有不同的层次感和光彩。 其中名贵斑纹,有些浮出釉面,有些沉入釉中,存在清晰不一的现象,属于三维的立体结晶釉。 其析晶的形成不仅与空间有关,还与时间密切相关。 它们的显隐与深浅,决定因素复杂且微妙,如何突破表象探讨本质?本文作者李达老师提供一个方向。   一、斑纹之形   1、兔毫 | 疏密捭阖

▲褐色兔毫盏

建窑褐色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面上的变化比其它窑口黑釉瓷要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 从整个作品看,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疏,分布不均匀。

▲赤铁矿

褐色兔毫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一串类似鱼草的钙长石晶间的赤铁矿,这串鱼草在釉浅处易浮出釉面,在釉深处就沉入釉中。 而且这串鱼草既把结晶物质套住,又使结晶物质相互隔开。 结晶物质是分散的,既不堆积在一起,也非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结晶物质才能靠拢。 优秀褐色兔毫盏的烧成受坯、釉、窑温的制约,烧成范围很窄,难度很大。   2、油滴 | 漂浮聚散

 

▲李达手作鹧鸪斑(油滴)盏

鹧鸪斑(油滴)的形成类似浮萍机理,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 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肉眼可见的沟纹。 银色斑很容易变灰或消失,甚至在一个斑点中(即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斑点的边界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变化都很大。 高温时,结晶物质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纵向突起又沉入,突起变灰色,沉入就消失。

所以鹧鸪斑形状变化剧烈无常,有明显的立体感、层次感。 它烧成受坯、釉、窑温和还原气氛的严重制约,烧成范围极窄。整个作品不同部位的斑点优劣差别大,很不均匀。   3、曜变 | 无形之形

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能冲破形的束缚。 曜变斑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而不是“形状”。 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面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实质是“形状”剧变的结果,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可以说是无形之形,无状之状。 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与老子所描述的深层灵物的行踪相似。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曜变斑在釉面上的分布也最无规律,最不均匀。 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现代陶艺家经过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至今还无人能烧制。 可见人们获取真正能“传神”的物的能力极其有限。

▲兔毫→油滴→曜变

其它窑口的铁系釉或黑釉,到建窑的兔毫、油滴、曜变,斑纹的边界和形状从确定到不确定,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样。构成斑纹的物质由集中到分散,不自由到自由。 多未必多,大未必大,这是有中无。深层的斑纹则反之,是无中有。   二、斑纹之构成   上述是关于斑纹形界的演变,在讨论色界变化之前当先了解一下构成斑纹的物质:

▲褐兔毫

褐色兔毫纹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类似一串鱼草的钙长石晶间,析晶无规则,只有浮出釉面的晶体发育较好,主要成分是赤铁矿(Fe2O3)。

▲银油滴

构成银油滴的物质,有关专家推测是磁铁矿。 这类斑纹闪烁着非常亮的银白色反光,其结晶颗粒非常小,在显微镜下难以分辨是什么晶体。 银色斑纹有金属感,而金属和陶瓷是两种水火不相容的材料,斑纹物质是金属铁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专家判断是磁铁矿。金属铁是单质铁(Fe),磁铁矿是四氧化三铁(Fe3O4)。

▲曜变斑

构成曜变斑的成份同样是一个谜,其结晶非常小,即使放大400倍也不能一一分辨它们的形状。 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薄薄地浮现在漆黑的釉面上,若用放大镜看,可以从细小的瑕疵间看见下面的黑釉。 曜变斑的厚度估计约万分之一毫米,是一层非常薄的膜。      越深层的斑纹其物质颗粒越小越分散。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1924年提出“物质波”理论,认为和光子一样,一切物质同时具有波的特性和粒子的特性,即波粒二象性。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深层的物质不仅颗粒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而且这些物质不稳定,很容易被污染变质或熔入釉中使自身消失。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建窑曜变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

深层的物质很活泼,不稳定,个性很强,不循规蹈矩。它们在釉面停留的时间很短且易变化,所以以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形态表现出来。 深层的斑纹真身难显,从表面看似乎“无形”,实际是有很多形。正是因为存在许多变化无常的形,烧时才很难捕捉到较佳的形态,更难被集合成确定的形状。      深层次的作品有个性,其原因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太活泼,有个性。 这些物质的表现极像人的心念,飘忽不定,心随神驰,波动范围大。且善与恶转瞬于一念之间,心的“明镜”极易被杂念污染,很难达到神定心清。

▲曜变盏

到曜变这一层次,“形状”演变为“影像”,连变质的机会都没有,可谓是“神能飞形”。神在形才在。 浅层的物质颗粒大,波动性小,而且浅层的物质已被氧化,很稳定。构成浅层次斑纹的物质相对釉的主体相是已经分离的多余物质,它不会熔入釉中消失。 在烧成范围内,釉面不愁没有斑点,也不愁斑点会变质,所以斑点的形状和颜色都比较稳定。

▲银鹧鸪斑

银色斑如同一片薄镜,灰色斑就是落在薄镜上的灰尘,灰尘积多就成了垢,这垢很迷人,它就是褐色斑。 如果把银色斑当作不锈钢,那么褐色斑的物质其实就是氧化后的铁锈。

▼银兔毫

 浅层的物质同样存在波动性,但相对深层的物质其变化幅度要小得多。这好比一个人的外形容貌也会变化,但形体不会瞬间变质或消失。 所以浅层次斑纹的形与色虽然艳丽张扬,实质变化小,落差小,很稳定。即使器型多变,仍可以找到许多分不出优劣没有个性的作品。

深层的斑纹形与色收敛沉静,实质变化很大。建盏器型小且简单,外型几乎不变,内在却藏有万变,所以作品个性明显。 而内在的提高属于窑内技术,迈出一小步都非常困难。虽然表现在细微处,却是真正的土与火艺术的传神之变。     三、斑纹之色彩

▲三只完整国宝曜变盏与杭州出土曜变残件

建窑黑釉也是道的一种,它能够变幻出彩斑、银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吞噬它们。 黑釉如同宇宙中具有吞吐星球能力的黑洞,隐藏着自然界的许多奥秘。

▲日本静嘉堂收藏的国宝曜变盏

一个碗也是一个小宇宙。 日本人称鹧鸪斑(油滴)建盏为星建盏,称曜变为碗中宇宙,把釉色和宇宙星辰相连,贴近自然,反映自然。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表层到深层,一层就是一道天然屏障。 烧成时受到工艺制约的因素增加,难度加大。不同的层次就是不同境界。 釉面是一个界面,不同层面的物质不同,性能不同,斑纹形成机理也不同。

▼斑纹放大100倍后效果图

   深层的斑纹空间变化幅度大,在釉面停留时间短,分寸之间就有天壤之别,所以不同层面的斑纹时空变化程度也不同。 越深层的斑纹变化越剧烈,烧成范围越窄,实质就是时空通道越窄。 把这一层一层的时空通道连结起来,就是时空隧道。所以探索深层斑纹的过程也是金龟逆行、返璞归真的历程。 鉴赏不同层面的斑纹就是观察时空隧道中不同境界的物质的变化现象,从中破迷知真,感悟自然之道。

▼高纯还原气氛下生成的银兔毫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还原气氛越浓,三价铁变二价铁越多,釉色就越黑,而斑纹也越容易消失。 釉的底色不同其界面就不同。严酷的界面就是险境。不同境界中形与色的显现的难易程度不同。江南繁花似锦,背景是郁郁葱葱。在白雪覆盖的高山上,见一株草就很难。 总之,黑色是一种神秘、静寂、能使生命轮回的颜色。它有严酷的一面,又有孕育“真金”的另一面。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国宝油滴盏

银斑能反射出单色宝光,曜斑是七彩宝光,这些宝光就是建盏的“魂魄”。 银斑、曜斑的背景是黑色,这意味着在严酷的能吞噬一切光线的险境中居然隐含着多层次的闪光的东西,其釉色恰如深邃玄奥的宇宙星空。 也象征在空灵静谧的禅境中藏有神奇的富有活力的灵物,其质感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精神相符。 建盏具有“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艺术之美,正与茶人“茶禅一味”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物能反映宇宙、文化和艺术。

▲李达手作鹧鸪斑撇口盏

银斑、曜斑的“色”其实是物质反射出的光芒,而不是物质本身的颜色。银斑像“明镜”,入射光基本上没有被吸收,全反射出来,所以银光闪烁。 “色”与“光”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物质对入射光的吸收当作索取,那么全反射的意义就非同一般。 由上可知,深层次斑纹展现的形状是影像,色彩是光芒。“形与色”逐渐演变为“影与光”。 上述形与色的演变,与佛家、道家的学说有共通之处。

佛家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讲戒、定、慧。 道家讲神静心清。

  工艺制约相当“戒”,清的物质在釉的界面上显现相当“定”,明则相当“慧”。

▲建窑遗址废瓷片堆积如山

从浅层到深层,各层面的斑纹由于形与色显现的难易程度不同,烧时难度差别很大。相差一个层次,成功率差别不是一倍两倍,而是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一点鲜为人知。 实际上,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都非常稀少。建盏的烧成不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难复还”。 宋代名贵建盏的烧成不是用成品率来衡量,而是几率。一件成功作品背后不知有多少废品。尤其是曜变盏,越深层时空通道越窄,变数越多,允许通过的个体越小,也越少。      曜变的诞生过程和人的初始阶段相似: 土以简朴的身躯,冲击一道比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在无数同伴带着满身伤痕纷纷夭折的残酷氛围中孤独前行,穿越险恶狭长的时空隧道,最终与火结合成功,放射出神秘的生命之光,展现原始的纯真的混沌之美。

▲藤田美术馆藏国宝曜变盏

建盏器型小,釉色黑,斑纹隐,趋向无形无色,但“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浓缩的才是精华。日本作为国宝收藏的中国自古以来的8件陶瓷艺术品中有4件是建盏。 这一沉重的历史事实印证一条普遍的真理:形色不会永恒,不朽的是朴。易生易灭是无情的自然规律。 美不过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应,事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浮在事物表面,无形的藏在灵魂深处。 审美的智慧在于感知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道无名。

作者简介

李达,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003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集建盏理论与实践之大家。作品被紫光阁、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权威机构收藏。 (本文原题为《建盏揭秘》,发表于2008年8月的《收藏家》杂志,因篇幅故有删减和部分修改)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无形之形 | 建盏釉色斑纹的深层奥秘 - 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