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新手必看 | 建盏斑纹揭秘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建盏器型小,釉色黑,斑纹隐,趋向无形无色。但“朴虽小,天下不敢臣”。浓缩的才是精华。

日本作为国宝收藏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八件陶瓷艺术品中有四件是建盏。这一沉重的历史事实印证一条普遍的真理:形色不会永恒,不朽的是朴。易生易灭是无情的自然规律。

一、建盏釉色的奥秘

黑釉是道的一种,它能够变幻出曜斑、鹧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吞噬它们。黑釉如同宇宙中具有吞吐星球能力的黑洞,隐藏着自然界的许多奥秘。

一个碗也是一个小宇宙。日本人称鹧鸪斑(油滴)建盏为星建盏,称毫变为曜变,把釉色和宇宙星辰相连,实际更贴近自然,反映自然。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表层到深层,一层就是一道天然屏障。

二、建盏的斑纹之美

釉色斑纹也就是建盏最为重要的。为什么说最为重要呢?因为建盏没有重复品!它每一件产品的釉色斑纹、外观机理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建盏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把玩建盏的最为要用的地方!

中国南宋时期有本记载建盏相当重要的著作《方舆胜览》,作者祝穆记录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谟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祝穆是南宋歙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这段文字就清楚表明,当时建盏斑纹的分类包涵:兔毫、鹧鸪斑和毫变三种。

建盏的斑纹形状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现代有些涉足者见到斑纹有点异样的,就凭感觉起一个名称,致使建盏品名越来越多。而严格的讲,建盏的斑纹只有三种: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因斑纹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异毫(即兔毫与鹧鸪斑二者中间体,其中包括如铁锈斑等。这里小编先讲异毫而非毫变,因为根据祝穆所记,毫变其实是指“毫色异者”,“毫”是指斑纹,而“色”讲的是釉色)。

建盏釉色,则需根据具体茶盏显现的颜色而定,根据美学色谱包括乌黑釉、杂色釉两大类。有灰色、黄褐色、黑褐色、金色、银色、银蓝色、茶抹色、彩色等其中,而彩色指的是在阳光照射下同时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的釉色。

三、斑纹的物质组成

上述是关于斑纹形界的演变,在讨论色界变化之前当先了解一下构成斑纹的物质:

褐色兔毫纹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类似一串鱼草的钙长石晶间,析晶无规则,只有浮出釉面的晶体发育较好,主要成分是赤铁矿(Fe2O3)。

构成银油滴的物质,有关专家推测是磁铁矿。

这类斑纹闪烁着非常亮的银白色反光,其结晶颗粒非常小,在显微镜下难以分辨是什么晶体。

银色斑纹有金属感,而金属和陶瓷是两种水火不相容的材料,斑纹物质是金属铁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专家判断是磁铁矿。金属铁是单质铁(Fe),磁铁矿是四氧化三铁(Fe3O4)。

构成曜变斑的成份同样是一个谜,其结晶非常小,即使放大400倍也不能一一分辨它们的形状。

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薄薄地浮现在漆黑的釉面上,若用放大镜看,可以从细小的瑕疵间看见下面的黑釉。

曜变斑的厚度估计约万分之一毫米,是一层非常薄的膜。

越深层的斑纹其物质颗粒越小越分散。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1924年提出“物质波”理论,认为和光子一样,一切物质同时具有波的特性和粒子的特性,即波粒二象性。

八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深层的物质不仅颗粒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而且这些物质不稳定,很容易被污染变质或熔入釉中使自身消失。

深层的物质很活泼,不稳定,个性很强,不循规蹈矩。它们在釉面停留的时间很短且易变化,所以以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形态表现出来。

深层的斑纹真身难显,从表面看似乎“无形”,实际是有很多形。正是因为存在许多变化无常的形,烧时才很难捕捉到较佳的形态,更难被集合成确定的形状。

深层次的作品有个性,其原因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太活泼,有个性。

这些物质的表现极像人的心念,飘忽不定,心随神驰,波动范围大。且善与恶转瞬于一念之间,心的“明镜”极易被杂念污染,很难达到神定心清。

四、斑纹的外在表现及原理

兔毫、油滴的分类,仅从形态而言,类线的称为兔毫(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类点的、卵状的称为鹧鸪斑/油滴(可大可小)。

而曜变的定义,则包含色彩,是点(不是实心斑点,而是空心,且呈组分布)、线(带彩色)、面(带彩色)的结合。如果仅有形态符合,而无色彩,不能称之为曜变。

曜变必然有彩色且斑纹形态分布特别,存世量极为稀少,全世界已知公认的宋代曜变建盏仅三件半。三只在日本都定为国宝,半只在中国。

曜变盏要在白光(最好是阳光)下欣赏,才能尽显它的玄妙瑰奇之美。

曜变斑纹的形成,如烟花易逝,极难捕捉,气氛变化之微妙,在毫厘之间,三只国宝曜变盏,都是内壁花纹丰富多彩,外壁低调隐晦,说明曜变斑纹的形成所需的气氛之严苛。

即使在同一只盏,内外壁就已经差距如此之大。这或许也是宋代建盏使用匣钵装烧导致,现代仿烧不使用匣钵,可以尝试外壁也烧出花纹。

仔细比对存世的曜变神品、油滴、兔毫珍品,都有边界清晰、结晶明显、形态过渡自然的特点,兔毫以长、直为佳,粗细皆可;油滴以圆润为佳,大小皆可,要做到大而不变形,很难,大油滴斑一般只有16cm以上大口径的器型才能烧出,器型越小,烧制大斑越难,束口的难度也比撇口敞口高;曜变则是能烧出来就已经万分不易。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形态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兔毫一词从宋代就开始流行,历史悠久。

油滴釉是宋代建盏的名贵品种,古称鹧鸪斑,传入日本称油滴。油滴盏的形成比兔毫条件更为苛刻,稍有不注意,油滴斑点很容易形成条形,成为瑕疵品。如果点与线的交汇能自然均匀,可以归为油滴也可以归为兔毫,且身价也不菲。

五、形成建盏斑纹的技术难度

《收藏家》2005年发表李达写的《宋代油滴茶盏鉴赏》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的区别,并对两种油滴烧制难度以及审美问题作了初步讨论。文中提到,判断一件瓷器的烧制难度,可以从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个制瓷因素的制约程度考虑,这就需要了解制瓷过程中四个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有多大。有些瓷器的釉色,虽然配方很独特,但烧时不易出现缺陷,成品率就高,可以大量生产。还有些瓷器,虽然烧成温度很高并需要还原气氛,但温度和气氛的增减对产品影响不大,其烧制难度也不大。

(1)坯的制约

建盏的坯体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制,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也不高。用这种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盏,在干燥阶段就很容易变型或开裂。而氧化铁是助熔剂和发泡剂,在高温还原阶段不仅降低坯体耐火度,还易使坯体起泡,实际上这种坯泥只适宜制陶。由于建盏斑纹须在1300℃以上的还原焰中形成,坯体在这种条件下,极易产生变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盏坯中含有粗颗粒石英,虽然对克服这些缺陷有帮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颗粒凸起的毛病。如果采用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粘土,或采用瓷土加氧化铁制坯,虽可提高耐火度,但烧出的釉面斑纹效果不佳。这表明坯体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对釉面斑纹有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福建其它窑口兔毫效果不好,与坯铁含量低有直接关系。

(2)釉的制约

建盏釉层厚且流动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再则,釉层薄,兔毫斑纹短,不流畅。油滴(即鹧鸪斑)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但是,高温厚釉给建盏带来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一是釉厚干燥收缩大,易使釉层开裂,与坯粘不紧,烧时易缩釉或脱釉。二是建盏在1300℃高温烧成,此时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釉层厚度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影响很大。

(3)温度的制约

建盏烧成温度高且范围窄。烧成温度高易使建盏坯起泡、变形。釉下垂粘底。而烧华北油滴因温度低(约1240℃),用黑坯就不成问题,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现象,更不易流下粘底。因为釉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

建盏烧成温度高,是釉面斑纹的需要。温度过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斑纹,所以建窑鼎盛时期许多黑釉盏是烧兔毫、油滴、曜变时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烧制的。如果窑温过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盖,也就成了褐色(如下图),釉的底色仍是黑色。各种釉色,来源很复杂,要根椐迹象具体分析。如褐色釉,当黑釉釉层薄,或建盏釉过烧,或还原不足,或坯中氧化铁含量低,都可能出现。

(4)还原气氛的制约

兔毫、鹧鸪斑、虹彩、曜变斑纹要在还原气氛下形成,在氧化气氛下釉面少有斑纹。这说明构成斑纹的物质需要在还原条件下产生。但建盏釉属于铁系结晶釉,结晶的物质是铁氧化物,氧化铁中有二价铁和三价铁,还原使三价铁变二价铁,二价铁是强熔剂,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结晶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斑纹的形态和色彩。建盏釉与其它结晶釉(包括铁红釉)在烧成方面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构成斑纹的物质不稳定。普通结晶釉晶体物质在析晶时稳定存在。即使是华北油滴,在有釉的地方就有斑点,斑点的大小和分布与气氛无关。

建盏中褐色斑纹相对银色好烧,因为形成褐色斑纹的物质以三价铁为主,虽然烧成前期需要还原来控制斑纹的形态,但后期在控制斑纹色彩时可转氧化,氧化气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纹形态与色彩较稳定。银色斑纹烧的难度要大的多,因为在烧成后期仍需还原,此时若三价铁过高,斑纹就呈灰色,灰色斑纹表面有脏物感,还不如褐色美观。

若二价铁过高,斑纹就隐去,甚至消失。所以烧银色斑纹,不仅色彩很不稳定,同时会危及斑纹的形态,影响到斑纹的大小、厚薄、边界、清晰度、沉浮、镜面与否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银蓝色的斑纹,更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所以建盏中银色斑纹大都不如褐色斑纹清晰,斑纹边界较模糊,斑纹表面常有毛刺感。由此可知,银色斑纹受还原气氛严重制约。曜变斑纹比银色斑纹难度更大的原因在于其形态在烧成前期就易散开消失,形之难存,更何况色。犹如皮由此可见,曜变的诞生过程和人的初始阶段相似:

土以简朴的身躯,冲击一道比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在无数同伴带着满身伤痕纷纷夭折的残酷氛围中孤独前行,穿越险恶狭长的时空隧道,最终与火结合成功,放射出神秘的生命之光,展现原始的纯真的混沌之美。

建盏器型小,釉色黑,斑纹隐,趋向无形无色,但“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