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随身携带建盏主人杯,只是一种生活态度!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王安石也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代茶叶早已普及,民间饮茶、斗茶之风盛行,丰富了茶文化。
原因
宋代无论上下,都流行起斗茶之风,这里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是皇室大力倡导。以“赐茶”为例,赐茶在宋代饮茶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场合很多,主要以皇帝或朝廷的名义进行,对象包括,大臣、国子监监官,学官及太学生、外国来使等,此外,在宫廷游观活动中、婚丧礼仪,也有赐茶内容。
在皇室的倡导之下,宋代茶文化的形式、特征,都带有明显的贵族气息。
其次是茶区增加,品质提高。唐代中后期,南方茶业就已经获得迅速发展,到了宋代,产茶区域与唐朝相比扩大不少。宋朝设有六榷货务,对茶叶贸易进行严格监控;设有十三个山场,由官方对该六州进行管理。
宋朝重点产茶区除十三山场外,“在江南则宣、歇、江、池、饶、信、洪、抚、绮、袁十州,广德、兴国、临江、建昌、南康五军两浙则杭、苏、明、越、婆、处、温、台、湖、常、街、睦十二州荆湖则江陵府、潭澄鼎鄂岳归峡七州、荆门军福建则建、剑二州,岁如山场输租折税。
由于贡茶采制讲究,因此宋代在茶叶制造的技术上有非常大的提高,而且起到了技术示范和推广作用。
再次是茶叶加工发展。北宋前期,茶叶生产主要为紧压茶类,包括团茶和饼茶。随着技术创新,茶的制作日趋精湛,成为团饼茶制作的顶峰时期。
但是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复杂,煮饮方式繁琐,于是在过去团饼茶的基础上,民间制作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称之为“散茶”,或是“草茶”。茶类的改制顺应了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饮茶得以更广泛地普及开来。
最后是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总体而言,宋代的茶学研究,无论是在系统性上,还是深度上,都较唐代有了更新的发展。宋徽宗《大观茶论》是一部茶的专论,即使在今天,也还是识茶的入门之作。书中提炼出了种茶‘‘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制茶“洁净宜热良”的观点,极为科学。
《大观茶论》的最大特点,是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寓于茶的论述中,内容精深,见解精辟、简明扼要,极为有力地反映了北宋以来中国制茶技术发展状况和茶业的发达程度。
蔡襄《茶录》上篇论茶,包括“色、香、味、藏茶、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焴盘、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站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盖、茶匙、汤瓶。”都十分详尽,展现了宋代茶学研究的水平。
表现
斗茶的起源与贡茶有关,还与茶宴有关。《晋书桓温传》记载,东晋大将军桓温设宴仅有茶果。山谦之《吴兴沿》载南北朝吋“每岁吴兴、比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
”这是“茶宴”一词的最早出现时间。随着贡茶的发展,斗茶之风便益盛行。斗茶时节,多选在新茶初出的清明期间。斗茶环境总以清雅为上,但不同阶层亦各有特色。
斗茶还发展出宗教信仰。在中国,佛教与茶的联系是主流宗教之中最密切者,此外茶农十分推崇的还有“茶神”。他是茶叶收成的护佑者。但是茶神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供奉。有的是神农,有的是陆羽。每年春天,采茶之前,往往都有非常隆重的迎茶神仪式,
斗茶也为士大夫所喜爱。在品茗、斗茗活动中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是宋儒常常进行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茶就是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他们大多醉心茶事,参与和耕耘精细雅致、充满诗意的茶事活动。
宋代士大夫爱茶之性,爱茶之道,不仅喜爱饮茶,还身体力行,自己种茶,采茶制茶,在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的灵感之际,撰写有关茶的诗词文赋,不断拓展茶的文化内涵。
绘画
“茶画”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绘画作品中含有“茶事活动”的作品简称为“茶事绘画”,或者“茶画”。
宋代,无论是在宋徽宗《文会图》中的文人饮茶交谈,还是刘松年《斗茶图》中的斗茶者斗茶品评,都表现出了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在宋代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茶文化在宋代也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
关于“茶会”的概念,大多与商业交谈和佛教谈佛论经有关。最初,茶会是一种宗教活动,但随着饮茶的发展与盛行,到唐宋时期茶会已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聚会方式,一种文化活动,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僧侣道士都可以举办、参加。茶会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主体活动。
按照宋代“茶事”活动绘画中茶会的人物、场景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茶事”活动绘画中包含茶会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宗教类、文人高士类以及斗茶类。前两类终究离民间太远,民间的茶事活动,在绘画中集中表现为斗茶。
《茗园赌市图》是茶画史上最早反映民间斗茶活动的绘画作品。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茶贩斗茶,场景似街头。画中有八人,有注汤点茶的,有准备离开的,还有两人相对而立,一人举杯品茗一人手提茶壶,似乎在等待评价。
旁边还有观看者,画面右边有一人挑着茶担,茶担的顶上写有“上等江茶”四个字。“江茶”是一种散叶茶,但饮法与团茶相同,先要磨成茶粉再来点饮。挑茶担者放下担子也在观看斗茶,旁有一妇女一手提壶,一手牵着一个儿童,一边向前走一边回头看,再次将视觉中心拉回斗茶。
这幅画描绘了一场轻松愉悦的斗茶活动。作者对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乃至诸般物品无不细细描绘,无一丝怠笔,个个形象生动逼真,此画对流动茶贩的衣着,随身装备,街头民间茗园“赌市”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是珍贵的艺术画卷,亦是研究宋代茶事的宝贵资料。
诗词
以茶入诗在宋之前就已形成风气,入宋后,茶更是作为种具有独立品格和文化内涵的媒介挤身到诗的王国。同时,随着词在宋代的流行,茶文化自然而然地与词完美契合,迎来了宋代咏茶词的空前盛世。
据《中国茶文化经典》收录的涉茶诗词进行统计,唐代咏茶诗词仅有148首,宋代却有837首,且创作人数众多,几乎涉及到宋代的甸个文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均有风格各异的咏茶诗(词)传世。
这些数量甚巨的咏茶诗词在内容上亦非常庞杂,几乎涵盖了宋代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茶艺茶道、茶俗茶礼、茶性茶德等等,而且在构思、意境、语言等方面各有特色,呈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风貌。
茶文化的内涵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反映在咏茶诗词中则表现为内容丰富,意境深邃,反映展面广泛。首先,以茶互赠、以茶表达友谊、亲情,以茶抒发志向已成为宋代文人热衷的雅事和追求的风尚。
其次,宋代儒释道三教广为流行,浸透在茶文化之中,如禅与茶道结合,形成茶禅同味的饮茶意境;再次,宋代文人多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却又官路坎坷,常在饮茶、嚼茶或精致而考究的茶艺描写中排遣苦闷,寻求心灵的慰藉,且常在茶味的甘苫或茶香的清远中感悟出道家所提倡的“清静无为”、“羽化登仙”等出世情怀。
就其艺术风格看,宋代咏茶诗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咏物诗的创作技巧,如托物寄兴、拟物为人、引用典故等,一方面明显地呈现出宋代诗歌的特有风格,如散文化倾向和翻案创新的写作手法,其中散文化倾向又表现在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方面。
唐人陆羽专门设计了烹茶和品饮的二十四种茶器,到了宋代,人们饮茶方法有所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宋代对茶具的要求更为讲究,一般可分为两类:一为藏茶用具,一为煮茶品饮用具。
第一,藏茶用具。宋代的藏茶用具主要有两种,即茶焙和茶笼。“茶焙,编竹为之,裹以萌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磐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根据茶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储藏器具,可见宋人对茶之用心。
第二,煮茶品饮用具。宋代煮茶品饮用具很多,主要有茶碾、茶臼、茶铃、砧椎、茶磨、棕帚、茶罗、茶灶、汤瓶、茶笑、茶托和茶盏等。这些茶具按其用处又可分为碾茶用具、罗茶用具、煮水用具、点饮用具,以及与这些用具相关的辅助性用具。
此处一一罗列器具及用处,繁琐而意义不大,暂且略过,仍看较能凸显宋代特色的一部分。
颇具特色的斗茶成风,既体现了唐宋社会斗茶达官贵人对品茶艺术的刻意追求,又迫使茶具制作朝着顺应这股潮流的方向发展。黑釉瓷器的登峰造极,就是从建盏的粉墨登场开始的,“黑釉盏”也成为宋代最具特色的茶具。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组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
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因此,茶盏以产于建州今福建建阳的“建盏”为上品。建盏通体施黑釉,呈紫黑色,故又名“乌泥建”、“黑建气“紫建”。
斗茶时,建盏的黑釉与雪白的汤色相映,黑白分明,水痕明显,很容易区分出茶的优劣来。而且,建盏的形状犹如一顶翻转的斗笠,盏口面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盏壁较厚,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也是它备受青睐的缘由
如前所述,《茗园赌市图》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茶事佳画,又是一幅难能可贵的历史写照。反映了宋代民间的斗茶活动,以及同时期的茶事器具等,既突破了文人为主体的茶事活动,填补了这一时期民间活动的空白,又可与文献互证,增进后来人理解。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