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仙子茗茶-正文

建盏丨斗茶方法

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

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

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

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

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

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

建盏丨斗茶方法 - 第1张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

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

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

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

斗茶以水痕早出与为负,晚出者为胜。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

建盏丨斗茶方法 - 第2张

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

温庭筠《采茶录》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那样的默契、和谐和统一。

建盏丨斗茶方法 - 第3张

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

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程序。

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干,碾成粉未,再用绢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

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

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

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

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

三沸“腾波鼓浪”。

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五之煮》)。

建盏丨斗茶方法 - 第4张

宋代点茶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汤。

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

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

建盏丨斗茶方法 - 第5张

在点茶前,必须用沸水冲洗杯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叫做“燲盏”。

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

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应当指出的是,点茶既以茶粉为原料,那么,人们在饮用时必然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这与今天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

建盏丨斗茶方法 - 第6张

古代斗茶的情景,从流传下来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可见一斑。

《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

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

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怀中。

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双方介绍茶汤的特色,准备还击。

从图中人物模样和衣着来看,不象是文人墨客,倒象走街串巷的“货郎”,说明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