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

匠人专访:紫砂手艺人冯炼 二十年成就非凡筋纹技艺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冯炼:逢时而生,炼泥制壶

  “音乐教父”李宗盛说,之所以要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表达自己所在意的、所珍惜的。

紫砂人也是如此,通过泥料造型模其型、表其意,去表达内心,诠释艺术的美感。

正如手艺人冯炼,一个整天扒拉泥巴的“宅男”,“不闻窗外事”,一心抟紫砂,真性情,不虚伪,温暖又柔软。

他的人生目标是“好好做壶,好好做人”,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真正践行起来,不会简单。

  行业选择 人生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方向

  2000年开始紫砂学艺。

年轻无事,偶然的机会,有人问:“要学做壶吗?” “要啊,可以啊。”

“没有选择的时候,选择一件事情,但要把它做到最好。”

人生永远不是漫无目的的到来,既然选择了一条路,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感受其中的快乐就是它存在的意义之一。

  专攻筋纹 选择后的坚持跟选择一样重要

  从传统器型开始,打好基础。初接触筋纹,眼前一亮,感受到了成就感、挑战性。

虽筋纹器成品率极低,制作过程复杂,但自己认定的就不会轻易妥协,“一边做一边学”。

对自己做壶的要求,首先要自己看得顺眼。

2018年有一款《和畅壶》,当时真下了一番苦功夫,在线条结构上多方尝试,结果很成功,之后很多人复制其型。

真正的成功,是从最不起眼、最基本的反复练习开始,才能打好最坚实的基本功。

  拜师学艺 匠心传承的力量让美好延续

  朋友牵线拜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元明。

徐大师真言:“做壶就是做,不是炒作出来的”、“好的紫砂壶需要沉淀”。

老师收徒门槛高,只收“纯做壶”的人,还亲自上门来考察。

考察结果超过预期,非常满意。年轻、勤奋、很有潜力的冯炼,现在是徐大师最得意的弟子,得徐师父的时时指教。

冯炼:“跟师父要学的还有很多”。

两人一起讨论交流,经常忘记了时间,我们看到了师徒俩对于制壶的热爱和一腔热忱。

在匠人的世界,什么是真正的手艺人?在熊熊燃烧的窑火旁,在匠人提刀打磨的瞬间,你会明白一切。

   四次获全手工比赛一等奖,景舟杯金奖、获直升工艺师的资格。

  第一次获奖印象深:2014年,朋友帮报名,当时没比赛经验,纯靠自己摸索。

2015景舟杯金奖:比赛难度太高、参赛人太多,但有难度方有动力,考虑清楚之后作出了参赛的决定。

景舟杯现场准备2天时间,最终成品在所参加组别金奖率只有2%的情况下获得了金奖,意料之外又是预料之中。

在冯炼身上你看不到急躁,嗅不到诱惑,甚或是说有一些“沉闷”,他只是埋头打磨,愿意花很久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事。

传统筋纹多,现在在尝试更多的器型结合。

徐元明老师指导创作的《和·合》,是两种器型的结合,和谐自然。

还有泥料的采用上,之前多用一些入门的泥料,如底槽青、朱泥等。

现在开始选用青段泥,之后会更多尝试的运用。

  创烧于明代,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一座龙窑。

  紫砂亦如其他传统文化形式,对于作品的锤炼,缓慢而悠长,是一个“修与炼”的过程。

坚持传统,敢于创新,才能赋予产品更优秀的特质和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放松享受 日常生活温馨且动人

  

不喝酒、不抽烟、不喜社交。

时常慢跑运动,能够稍微放松久坐制壶而僵硬的颈肩和腰腿。

跟爱人聊青春回忆,陪孩子玩互动游戏,闲暇时间准备丰盛的晚餐。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种“绝不为工作,放弃陪伴家人”的温情也极为打动人。

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认真地活着,真诚地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为壶友朋友亲自题词作画,双方虽未谋过面,但这份情谊对于冯炼一家是莫大的惊喜,倍感珍惜。

“壶友认可最重要”、“壶友的想法会带动、促动你”。

在紫砂面前,大家都是学生,平等交流,不固步自封,才能不断改进,不断提升。

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好手艺是需要数十年积累的,非一日之功。

手艺人不在于名头有多响亮,在于是否有真本事,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

他知世故而不世故,深谙世事却不问世事,生性顽皮而又看穿一切,远离热闹且深耕紫砂。

他姿态潇洒,心无旁骛,专心做好自己的手艺,这就是紫砂手艺人冯炼!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1YKd8U.png

(0)

本文由 建盏仙子官网 作者:名匠建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