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失传700年的绝技,一片叶子“浴火重生”的传奇!

说起黑釉瓷,除了福建建窑,另有一大著名窑口不得不提,那就是江西吉州窑。木叶盏作为其最典型的当家产品,更是令人无法忽视的存在。一片孤立的桑叶,原本零星之火即刻成灰。然而古代陶艺匠人却能在1300度的高温之下,将其美丽的脉络永恒而完整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神妙之极,简直叹为观止!这样一项神奇的陶瓷烧造工艺,曾因战火而失传。好在如今已成功复烧,实乃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幸事! 何为木叶盏

木叶盏,产自江西吉州窑,创于晚唐,两宋盛行,衰于元明。传世品被收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或被日本奉为国宝,或被英国誉为“世之神器”。

它因盏内木叶纹路而世界闻名。纹路原本不足奇,木叶纹奇就奇在,它非描非画,非雕非刻,而是取自然界木叶经高温烧制留在胎胚上的印痕。

这印痕,叶片筋络俱在,叶柄和主筋醒目,有的甚至纹脉亦清晰可触。且木叶姿态灵动,熨帖盏内,仿佛刚从哪一棵树上不经意地落下,颇具禅意。

据《西天目山志》记载:宋末元初为西天目佛教活动鼎盛时期,国外高僧陆续入山参禅问法。日本僧人视西天目为临济宗发祥之地,1926年日高僧元光寂室于西天目参禅回国,仿西天目禅院规制开创永源寺,建立永源寺派,视西天目为祖山。天目木叶盏,最初是天目山各寺院中招待贵宾的茶具。流出寺院后,木叶天目盏逐渐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后入宫廷为皇家所爱。关于木叶之争

关于木叶盏,不少盏友都存有一个疑问——木叶盏中的“叶”,究竟是桑叶还是菩提叶?

古人云“桑叶能通禅”,而菩提叶则是佛的信物。二者同属桑科植物,叶脉相似,只是生长地域有别。中国闽粤地区寺院多种有菩提树,但由于它是南方树木,难以适应北方寒冷环境,所以长江以北罕见。而同为桑科植物的桑树,却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广泛种植。

故而,桑叶和菩提叶在佛教的特殊意义上是相通的,均可作为“禅叶”入盏。二者择其一,具体就看工艺师的偏好选择了。木叶盏的工艺

在上世纪80年代,失传近700年的木叶天目终于复烧成功。关于木叶盏的烧制,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采下的树叶用清水洗净,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放入釉坯,便可开窑烧制。树叶在高温下消失殆尽,只于盏内留下叶脉清晰的痕迹。

第二种,将树叶浸水腐蚀露出脉络后,再沾釉贴在器物上入窑烧制而成。其创意与南宋禅寺菩提叶纱的制作略有相同之处。

而后,就是进窑经历烈火煅烧,等待将一片木叶永远封印在盏底。烧窑的过程需全程看守,因为中间的温度控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难点。烧制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烧成的叶子会产生不同的奇幻效果!木叶盏的鉴赏

一、型器周正,釉面光滑。此条标准建立在木叶盏作为一件茶器的通行标准上。器者,气也,不正不立。釉面光滑,以无瑕疵的品相为佳。

二、树叶与釉面的融合度。按照传统的审美标准,好的木叶盏要求叶子与釉面完全融合在一个平面内,以手触无凹凸感为佳。但近年来也出现另外一种反向的审美需求,就是追求叶子浮于釉面,以求层次丰富。或融或浮,凭个人喜好选择即可。

三、叶片脉络要丝丝分明。木叶的形态,是判断木叶盏好坏的关键。如果盏中的叶子并不完整且脉络模糊,不用怀疑,这只木叶盏一定不是精品。

四、树叶形态要自然灵动。木叶盏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呆板,毕竟整只盏的韵与灵都积聚在这一片小小的木叶上。盏底的木叶呆板,整个茶器就失去了灵魂;而如果木叶形态本身就很生动,注水后会更添灵动气息,宛如一片真实的叶子,悠然漂浮。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偈,意在说明世间所有相皆如梦幻泡影,劝诫世人破除执念,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禅茶一味,期待你能在这一盏清茶、一叶菩提之间,有所顿悟……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