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盏与北苑贡茶

今天一谈起建窑,必然联想到有着灿若繁星油滴釉的黑釉建盏。然而建窑早期的产品并非是黑釉器。唐与五代时期是建窑的初创时期。“建窑的初创时期,是以烧制青瓷为主的,有罐、壶、碗、盘、碟等。而以碗、碟为最多,器内留有垫块痕迹、釉层博,施半釉,而底足无釉。且烧结不好,易剥落,釉色不甚稳定,以淡青色居多,聚釉厚者呈碧绿色,透明如玻璃。亦有呈黄褐色,从已出土的情况看,都不如越窑产品。”建窑最早的产品以青瓷居多,陶瓷器的种类多种,但烧成技术不高,是满足老百姓生活的普通民窑。建窑之所以从一个地方性的民间窑场成为专门烧制黑釉茶盏,闻名天下的名窑,与北苑贡茶息息相关。一、建窑与北苑茶园比邻而居

《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记载“腊面乃产于福。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南唐保大三年,俘王延政,而得其地。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即造腊面。”保大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年号,建州设北苑造贡茶是从南唐开始。张舜民的《画墁录》写道:“ 有唐茶品, 以阳羡为上供, 建溪北苑未著也。”而南唐得到北苑贡茶之后,随即罢免了阳羡贡茶。北宋灭了南唐后,北苑又为新的宫廷制造贡茶。“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及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此后,历代的福建转运使丁谓、蔡襄、熊蕃等,都不断监造更为精妙的北苑贡茶。陆羽《茶经 三之造》记录了唐代的造茶方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则记录了宋代北苑贡茶的造茶方法。将《茶经》与《北苑别录》的造茶过程比较,《茶经》中对造茶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北苑别录》中将造茶称为“开焙”于“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过程分为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与《茶经》概括的写法不同,《北苑别录》将北苑造茶工艺过程介绍详尽;而且《北苑别录》造茶过程比《茶经》造茶过程多一个“研茶”的环节。“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以上,日研磨一团,自六水而下,日研三团至七团。每水研之,必至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沈,故研夫尤贵于强而有力者。”在北苑贡茶的制作过程中“研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决定茶的口感,点茶所呈现的状态。曾凡先生在《关于建窑、德化窑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建窑窑址所在地址考证:“建瓯,别名‘芝城’。自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以年号而置建安县以来,它始终是闽北的重镇。三国时,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为‘建州’;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则分建安、浦城、建阳三县地而新设‘瓯宁县’,其县治与‘建安’同在‘芝城’,而古窑址所在地归‘瓯宁’管辖。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改为‘建宁府’;……民国以后,于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将建安与瓯宁两县合并,各取第一个字,而新成立‘建瓯县’,是为‘建瓯’的由来。水吉是一个集镇,原属瓯宁县,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在民国时期,曾一度为特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将其撤销,而归并到建阳县,古窑址所在地,自然也就隶属于建阳了。”通过曾凡先生考证,建窑所在地的地名, 虽然在历史文献中“时而建安、时而瓯宁、时而建宁、时而建瓯,时而水吉,时而建阳”各有不同,其实窑址始终在建阳水吉镇。建窑与北苑贡茶的产地在历史上和现在,都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在宋代同归福建转运使管理。实地考察,建窑所在的建阳水吉镇与北苑所在的建瓯东峰镇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随着北苑贡茶的隆盛,距离最近的建窑由杂器窑,受命成为专烧茶盏的窑口也是必然结果。二、建盏的釉色和器型为了衬托北苑贡茶之美

北苑贡茶由江浙茶“尚青”转变为“尚白”,是新的制茶工艺带来茶的审美变化。茶的审美变化又会改变茶器的审美风尚。“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唐代茶色“尚青”,也促成了唐代以越窑青瓷茶器为贵;五代到宋代茶色由“尚青”转变为“尚白”,建窑黑釉茶盏也由此而生。“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襄在《茶录》中很明白得表达出建窑出产的黑釉茶盏,就是为了衬托茶之白色而生。

建窑茶盏的造型与北苑斗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建窑的茶盏根据口部造型可以分为束口、撇口、敛口、敞口四大类,在这类型中,以茶盏口沿下方带有凹槽的束口盏器型是其他窑口不多见,是建窑最为典型的器型。建盏的束口器型也是为点茶和斗茶的设计。点茶与煎茶相比,茶和水的比例更为重要,“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蔡襄《茶录》)点茶的一盏茶较煎茶浓、在饮用时,建盏陡直的器壁,也便于一饮而尽。“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赵佶《大观茶论》)。“咬盏”是指点茶产生的“沫饽”,会挂在茶盏内壁片刻。“沫饽”破灭后,茶与水分离后沉淀,出现水痕。而水痕出现的早晚,与茶的品质、茶人的点茶手法息息相关。

宋人观察“水痕”进行“斗茶”游戏。“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蔡襄《茶录》)宋代许多诗词都描写了斗茶。“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范仲淹《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斗茗分香,脱禅衣夹,回首清明上已临。”(葛长庚《沁园春》)“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苏轼《行香子》)。建窑的茶盏最典型的束口盏,就是为点茶、斗茶设计的器型。《茶录》中对点茶和斗茶的描述是“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建窑器型束口盏,口沿略收,可以在点茶“环回击拂”时,茶汤不致飞溅。茶盏口沿下方带有凹槽,即是点茶注汤时,注水多少的刻度。又是斗茶时较量“相去一水、两水”的标准。

宋代涉及北苑贡茶的茶诗中,常常会品鉴、赞颂建盏。“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樽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黄庭坚《满庭芳 茶》)“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连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葛长庚《水调歌头》)这些诗词中,“金缕”、“兔毫瓯子”所指的都是建盏中的兔毫盏。三、建窑和北苑贡茶影响下的南北黑釉茶盏

在北苑贡茶引领的宋代饮茶风尚与建窑的成就影响下,南北方各个窑口都纷纷开始生产仿建窑的黑釉茶盏,他们与建窑系的各窑虽然都是黑色或褐色釉,每个窑口都各具特色。

茶洋窑的茶碗上两层釉,形成乳浊釉的效果。建窑的油滴釉,如同晴朗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茶洋窑的釉色如同薄云遮月的夜空别具美感。茶洋窑在宋代是建窑系的民间窑场,并不为人熟知。但茶洋窑的含蓄,符合日本茶道美学,被日本商人大量收购,在日本博物馆不仅大量收藏,并且传承有序。日本茶道开创者村田珠光曾拥有的灰被天目茶碗  南宋 福建茶洋窑

遇林亭窑位于武夷山,也是建窑系的重要窑场。遇林亭窑因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内,规划和保护情况比建窑要好,可以看到泥池和作坊遗迹。在遇林亭窑目前发掘出两座窑炉,窑炉长度都超过百米,一次可以装烧上千件茶碗。可见当年点茶带来的黑釉茶盏的市场需求。

遇林亭窑的特点是在黑釉上绘有金彩,通过海上陶瓷之路远销海外。 日本五岛美术馆藏有南宋遇林亭窑黑釉金彩铭“寿山福海”茶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遇林亭窑黑釉茶盏。金装瓷器是唐宋以来,宫廷和贵族所用高档瓷器的装饰,在唐代法门寺地宫的越窑秘色瓷茶碗有金彩纹样,北宋定窑宫廷所用茶碗上也有金彩。遇林亭窑有躲避战乱南逃定窑工匠所建的传说,金彩为这种传说提供了一定佐证。遇林亭窑金彩既是宋代南北方窑口交流的因素;也受到宋代北苑贡茶的影响。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到北苑龙凤茶饼“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苏轼词《行香子》中也有“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是说在宴席后,宾主欣赏皇帝所赐的北苑茶饼,小心的拆开贴饰黄金镂刻龙纹的茶饼。北苑贡茶茶饼上的装饰也会带给茶碗装饰灵感,遇林亭窑上的金彩很可能就是来源于茶饼上的“缕金花”。

建茶与建窑,对宋代的饮茶风尚与陶瓷茶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茶使点茶成为宋代最流行的饮茶方式;建窑的黑釉茶盏也是南北窑场模仿的范本。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出土的北宋黑釉兔毫盏,浅灰褐胎,尖唇敞口,斜腹稍曲,小圈足,器内外都是黑釉,外侧釉有流釉现象,

1976年河南宜阳县城关镇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的黑釉玳瑁斑茶碗,是金代模仿建盏的一件茶器。

结语

从晚唐到闽国,从南唐到北宋。福建建州茶逐步由普通地方性茶叶产区,逐渐发展为地方土贡朝廷,进而成为宋代宫廷垄断的御用品;众人求而不得的名茶。建窑与北苑地理位置接近,受北苑影响,由杂器窑成为专门烧造茶盏的窑口。建盏的釉色和器型都是为北苑贡茶而生。正是因为北苑贡茶的崇高地位,才使位于偏远岭南的建窑进入宋代上层社会的视野。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