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文化

建盏之七大奇迹,你知道多少? (二)

第四奇每个盏都独一无二

福建人常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建盏而言,前期的选料,淘洗,塑坯,上釉等入窑之前的一切制作工序,都是人为努力,但能不能出成品或是满意的成品还得看,入窑之后的造化了,这个过程不是人为能够直接掌控的,师傅们只能通过控制窑炉的温度,来间接控制窑内的氛围和烧制火候。

可结果往往无法预料,充满了未知和神秘。即使入窑前所有的工序都努力做到最好,也不能保证烧制的结果,有时可能烧制时只差了一点点火候,出来的结果就不尽人意,甚至整窑的盏都烧坏了,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三分已注定,七分靠天意才是真。每只盏都凝聚着工艺师的心血,应当珍惜。同样的釉料,同样的胎,进窑之后因为温度、气氛等因素的微妙差距,出窑后会形成截然不同的釉色。兔毫、油滴就有各种形态,乌金釉也常有隐约的结晶出现,其他杂色釉更是数不胜数。

因为建盏施釉厚,在高温下受热与重力影响流动,每只盏的流釉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宋代建盏和继承宋代烧法的正宗现代建盏,每只都是独一无二的!连工匠自己都不能预料,究竟上天会赋予自己的作品怎样的外观。第五奇宋代第一茶器

建盏在宋代成为皇家贵族不惜重金追求的宝物,也是文人争相题咏的珍品。北宋皇帝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面均明确指出,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

建盏在宋代风靡全国,令其他地方的窑口也纷纷仿烧黑釉盏,甚至极力靠近兔毫纹、束口器型。宋代的窑口考古结果标明,约有1/3左右的窑口都有烧黑釉盏,光是福建地区就有二十多个县市在仿烧建盏。

然而即使这么多窑口都在仿烧建盏,宋徽宗还是要从1200公里外的建窑,定制御用黑釉茶碗。建盏在黑釉瓷中的巅峰地位,一直无人能撼动。第六奇中国的茶器 日本的国宝

日本国宝,不是一个泛指,而是特指日本文化厅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范认定的、具备极高历史或艺术价值的文物,是日本政府对文物的最高分级。

建盏的起源地是中国,经过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逐步流通到日本,而仅仅当时流通到日本的建盏更是被日本列入到最高级别的文虎史册中,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国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盏,含3件曜变盏,1件油滴盏。这些国宝级建盏,都是宋代流传到日本,之后被当权者、贵族、僧侣悉心保存,传承至今的。日方把古时中国流入日本的舶来品称为“唐物”。

从数量上看,光是建窑一个窑口的瓷器,就占了日本国宝瓷器的28.5%,更是占了日本国宝瓷器中“唐物”的半壁江山。可见宋代的“中国制造”,在外国看来,是质量的保证,是珍宝的代名词。和现在的“Made in China”境况截然相反;而建盏,则是“唐物天目”中的佼佼者。第七奇陶瓷史未解之谜——曜变盏

曜变盏的釉色表现,无法以言语道尽,在光照之下,更是有惊人的玄妙辉彩。它不仅是建盏中最为罕有的珍奇釉色,也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曜变盏是建盏中的独特亮点,在光照之下呈现出的幻彩,更是让人沉迷不已。目前,这种珍奇的釉色,到现在都没有人能够了解到它的神秘的制造工艺和面纱。建盏汇聚的是众多的陶艺生产工艺,而它身上所带着的种种神奇的奇迹,依然得到众多藏家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到现在,除了陶艺师傅会关注它身上釉面成色的原理,就连科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都希望解开它的釉色烧制的原理,掀开这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神秘面纱。

其艺术成就,是不少匠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绝顶高峰。曜变的烧成原理至今是未解之谜,令世界各地的许多陶瓷学家、陶艺师魂牵梦萦。日本电视台拍摄的曜变纪录片中,甚至认为曜变盏是“天下第一名碗”,它的烧制秘密是“陶瓷史上最大的不解之谜之一”。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0)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