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建盏文化-正文

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今日,将浅要介绍建盏之魂——釉色

希望对初学建盏的您有所帮助

釉色之于建盏

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

也是鉴赏的重要依据。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张建窑的之所以迷人

主要是因为结晶釉的窑变花纹

它不需人工在器物上描绘或刻画图案

不需施浓墨重彩

却得以窑内自然形成的多彩绚烂

建盏的釉色斑纹,由于变化实在太多,古今中外的学者、文人都常给予不同命名方式及分类标准,至今未曾统一。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2张古陶瓷学家欧阳希君先生曾这样区分建盏的釉色:

将建窑中一次上釉、自然结晶呈色者分为“自然釉”,自然釉之下再按结晶呈色的不同分为几大类。

将建窑中人工二次上釉的产品,分作“装饰釉”。

这样分类,逻辑较为清楚,也易于理解,故在本文中沿用此划分方式。

以现代分类看,建盏“自然釉”的釉色品种,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乌金釉、杂色釉五个大类。

下面,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五类釉色,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建盏。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3张兔毫釉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

《大观茶论》中宋徽宗曾这样描述,说的就是建窑兔毫盏。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茶具图赞》中茶盏配图为兔毫盏白描形象

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4张宋代与饮茶有关的诗词常常称颂歌咏兔毫盏,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兔毫纹的形态有长短、粗细、弯直等分别,色泽有金、银、褐等颜色,分布状况有疏密、覆盖范围之别。不同色泽的兔毫,其结晶结构、主要成分会有所区别。

一般认为具有银色光芒(带蓝光更好),且纹路流畅清晰、分布状况适宜的兔毫盏更佳。

良好的分布情况具体表现就是疏密有致,覆盖范围不会太狭窄也不会太拥挤。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5张油滴釉

“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矅变---天目。”

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成书的《禅林小歌》中曾出现这句以“油滴”形容建盏斑纹的说法。

没错,在我国古籍中,尚未发现以“油滴”描述建盏的文献,相反日本古籍却有油滴天目的记录。因此“油滴”是一个并无争议的外来词汇。

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

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最大者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甚至细如针尖,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6张油滴盏的烧成条件,比兔毫盏更为苛刻:

窑温偏低, 难以形成点状斑纹, 窑温偏高, 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宋代油滴盏的传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鲜见。

同兔毫类似,油滴斑也有形态、清晰度、分布状况等指标。不过后者比兔毫多出一项:镜面感。

兔毫因斑纹一般较细长,多数为漫反射,很少能形成镜面反射,油滴斑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形成镜面。

一般业内认为,油滴以具有银色光泽(带蓝光更佳)、斑点较大且呈卵形(大小和形状要兼顾,太大的斑点易随着釉的流动而变形)、有金属感(镜面效果好则更佳)、有一定立体感、斑点边界清晰、分布范围和疏密程度适宜者为佳。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7张曜变

“曜变,建盏之无上神品,乃世上罕见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围绕之玉白色晕,美如织锦,万匹之物也”。

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曾这样记载。

日本著名中国古陶瓷学家小山富士夫(1900~1975)在《天目》一书中曾给出曜变的释义:

“建窑所烧,在挂有浓厚黑釉的盏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为曜变……’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

已知的存世完整曜变盏仅三件,且均藏于日本,悉数被定为国宝,中国仅在杭州出土残件。

兔毫和油滴,在建窑遗址均有出土,且经过当代材料学家与陶艺家的努力,都已经能成功仿制,其中的精品能做到与宋代珍品形神高度一致。

然而同为“自然釉”的曜变盏,经过中外各国多位专家的研究和尝试,至今仍未有人仿制成功,建窑遗址也未见曜变釉产品出土。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8张1987年,古陶瓷学家、材料学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陈显求先生赴日本近距离鉴赏曜变盏,并撰文发表。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

……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

可惜的是,能将曜变盏自由移动到合适光源下的参观者极少。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9张要烧成这样奇诡瑰丽的曜变斑纹,条件自然极为苛刻。从一只盏上有多种斑纹变化就能看出,曜变斑对温度和气氛的变化是极其敏感的,“按快门的机会”转瞬即逝,烧制难度自然为建盏之最,珍贵程度亦然。

有学者认为,曜变在中国古籍中,以“毫变”之称被记录(见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李达先生就曾在文中采用此观点。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0张乌金釉

“盏色贵青黑”

宋徽宗说的这盏色,也就是行家说的“绀黑”或“漆黑”,黑的发亮。

乌金釉是建窑的本色,又可分为乌黑、绀黑和青黑三种。

纯黑色的曜变建盏,透露出一种神秘感

乌金釉建盏的出现,是建窑由烧制转向黑瓷的一个重要过程。

其脉络应当是晚唐五代时期烧制白瓷、青瓷,随后开始烧制酱釉瓷,随着酱釉瓷器工艺的不断升级,开始出现了乌金釉,也就是建盏的特征之一出现。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1张乌金小钵

乌金釉建盏是最易烧成,最难烧好的黑釉瓷。

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由于南方烧造瓷器的窑炉是龙窑,气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气,因此要烧制纯黑釉是非常困难的。如温度偏低或火焰气氛掌握不当等,易产生出黑釉以外的其他颜色的结晶釉。

建窑早期的乌金釉盏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且极少挂釉。

到了技艺成熟期后,建窑烧出的乌金釉盏,通常釉厚,而且底部出现挂釉,成为佳品,釉色黑亮润泽,釉面玻化效果好,上乘者光可鉴人,质感很好。

目前存世的精品乌金釉老盏很少,主要是烧制技术上,高温,高还原,高铁锰的条件难以企及。

因此传统的建窑茶盏纯黑色的不多,就连宋徽宗都有“盏色贵青黑”之说。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2张杂色釉

建盏“自然釉”中,凡不能归类为兔毫、油滴、曜变、乌金釉的釉色,都可以归到杂色釉范畴。

建盏中杂色釉主要的有:柿红釉、茶叶末釉、青釉、龟裂纹釉、灰皮釉、灰白釉、酱釉。

因为杂色釉包含种类太多,全部罗列不太现实,故文中以典型品种为主,品种命名有的尚未统一,取常用说法供参考。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3张1、柿红釉

柿红釉,顾名思义就是颜色和成熟的柿子一样红的釉色,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

虽然色调不是黑色系,点茶斗茶时在颜色对比上不够鲜明,但是这类色调也有不少人喜欢。

柿红釉的釉料配方和兔毫釉是一样的。因窑炉位置不同或其他原因,导致温度偏高、气氛偏氧化时,会形成柿红釉。

部分柿红釉盏在烧成时,温度气氛没有偏离太多,会在盏心、聚釉流釉处有较为明显的黑釉或兔毫釉留存。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4张2、茶叶末釉

在底色上布满茶叶粉末一般星星点点斑纹的釉色,称为茶叶末釉。

底色有偏深褐的,也有偏墨绿、酱绿的,有的玻化效果好且带开片,属于杂色釉中的佳品。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5张3、银黑釉

这类釉色偏黑色系,但是通体泛金属样银光,也有叫黑釉银光盏的,有的还带镜面、虹光效果,有独特的观感,也是好东西。

建盏的“自然釉”就介绍到这里。而建盏的“装饰釉”,比较典型的是“珍珠斑”和“铁锈斑”,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6张1、铁锈斑

“铁锈斑”,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宣和遗事》中所记载的“建溪异毫盏”,这一观点尚需更多证据支持。也有俗称它为“西瓜皮”的。

2、珍珠斑

珍珠斑与宋代文献中所称“鹧鸪斑”的关系尚有争议,以后展开讨论。

看到这里,很多盏友一定很好奇,咦,鹧鸪斑呢! 鹧鸪斑呢!目前,关于鹧鸪斑是否属于油滴釉在业内仍有争议。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建盏之美,千变万化 - 第17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