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建盏文化-正文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

此器釉色白中微微泛有淡青色,色泽不如典型卵白釉瓷器凝重浑厚,但比常见青白釉瓷器釉色洁白纯正,应为晚期青白釉制品,或青白釉至卵白釉过渡期的产品。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兴建的大型皇家宫苑,颐和园秉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被视为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丰碑。或许颐和园风光景致太过美轮美奂和名声卓着,而使其园藏文物的价值受到了些许遮蔽和掩盖,以至于颐和园园藏文物的绝代风华似乎还未被世人明了。

多数人提到颐和园文物,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晚清宫廷陈设和生活用品,其实颐和园现藏文物近4万件,年代跨越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文明,囊括了所有中国传世文物门类。在此我们挑选几件精品瓷器作品,来一同感受清朝皇室的收藏品位。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 - 第1张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图1)为元代景德镇制,高33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10厘米。口小而平整,唇边外翻,唇口边沿由于釉料稀薄而微微泛青白色。颈细且上窄下宽,呈喇叭形,颈部有些许窑伤。肩部丰满浑圆,腹部以下逐渐收敛,接近底足处微微外撇,器身有两处明显的接胎痕迹。胎体厚重坚硬,底足内凹呈宽圈足,胎质异常细腻平滑,似传世过程中经过人为的修饰打磨。

梅瓶腹部刻画一条白色蛟龙飞舞其上,四肢奋力舞动追赶一颗游动的火焰宝珠,俗称“赶珠龙纹”。纹饰具有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龙首小并微微上仰,张口吐舌,露出利齿。鼻似如意头,下颚飘逸一缕长髯,双角微微后翘。蓝釉点饰的龙眼,怒目穹张,炯炯有神。龙颈曲折细长,一绺长鬃翻飞舞动。龙身纤细修长,刚健彪悍。背鳍呈锯齿状,龙尾似火焰,龙鳞细密,层次分明,肘毛精细卷曲,随风飞扬。龙为三爪,四肢前后伸展,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 - 第2张

元青白釉划花凤纹玉壶春瓶(图2)高30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9.6厘米。瓶撇口、细颈、溜肩、垂腹,圈足微侈。通体施白釉,颈部饰有弦纹,腹部刻画凤纹,间隙中饰云朵,腹下刻莲瓣纹。整体线条刻划流畅,技法娴熟,形象栩栩如生。

蒙古族统治的元代崇尚白色,但元代初期景德镇并未烧造出成熟的白釉瓷器,而是秉承宋代的烧造技术烧制青白瓷。其釉色青中有白,白中闪青。元人蒋祈在《陶记》中记述“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这是作者对青白釉瓷器的高度概括和赞美。随着釉料配方的发展,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创烧了一种釉色呈卵壳色泽的白釉瓷器,青白釉瓷器逐渐被其所取代。

此器釉色白中微微泛有淡青色,色泽不如典型卵白釉瓷器凝重浑厚,但比常见青白釉瓷器釉色洁白纯正,应为晚期青白釉制品,或青白釉至卵白釉过渡期的产品。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 - 第3张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缠枝花卉纹折沿盘(图3)口径45.5厘米,底径26.4厘米。盘撇口、折沿、弧壁、浅腹、平底、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折沿处饰卷草纹,内壁为缠枝莲纹,内底为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菊纹和莲瓣纹。沙底,细腻无釉,泛浓重火石红。整体盘形稍有变形,釉里红发色不够鲜艳,色泽呈暗褐色。

此类盘形制为洪武官窑典型器,除釉里红外,尚有青花品种,但从传世品数量来看,以釉里红居多。总体风格上承元代大气磅礴之风,更显古朴粗犷、气势雄浑的特点。如此巨硕的大盘烧造难度很大,存在瑕疵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之前经历过战乱刚刚恢复生产的明代初年,因此即便是进贡宫廷的合格产品中,也往往会出现器型不规整、呈色不够艳丽的现象。

关于此类洪武大盘的制作用途,有学者曾认为其是像元代大盘一样,为迎合阿拉伯民族的饮食习惯,跟与中东伊斯兰地区的贸易来往有关。但是,明初的对外往来并未像元代时那样繁荣,由御窑厂烧造贸易商品似乎很难说通,同时这种大盘更多地收藏于两岸故宫;相反,收藏元代贸易瓷较多的土耳其和伊朗这种藏品并不多。所以笔者认为,洪武大盘应该还是宫廷用瓷,其用途可能与宫廷祭祀等活动有关。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 - 第4张

建盏名家作品赏析 · 交流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盏仙子
咨询 · 购买正宗建阳精选建盏
请添加个人微信:zah14759988888
细品皇家园林中的瓷之美 - 第5张